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在写作之中

华东师大出版社 口述历史 2024年09月17日 09:38


《生活在写作之中: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美] 基伦·纳拉扬 著,淡豹 译


契诃夫如何成为民族志写作的“缪斯”?这个从未在脑海中出现过的组合不免令人眼前一亮。


《萨哈林旅行记》是契诃夫唯一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尽管他从未将其称为民族志,但基伦·纳拉扬(Kirin Narayan)在其中辨别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志色彩的分析和描绘:对于人们的生活如何被更宏大的系统所塑造,契诃夫高度警觉;他的耳朵对于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层内容之外的暗示十分敏感;他的眼睛持续捕捉着生动而有意义的细节......


在这本书里,作者纳拉扬将带你穿行于《萨哈林旅行记》以及许多美丽的民族志文本之中,以一种将创造力、文学性与学术严谨相结合的方式,感受并实践“讲故事”的魅力——“以讲故事为媒介,自我与其他的自我相逢,并且每一个人都发生了转变”。




阅读推荐

《生活在写作之中: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

[美] 基伦·纳拉扬 著

淡豹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薄荷实验

978-7-5760-4476-8

75.00元

2024年7月



这是一本将民族志研读与创意写作巧妙并置的指南。通过对写作大师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以及诸多民族志文本的细致分析,本书展示了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叙事技巧、充满共情的描写,来捕捉和呈现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类经验。更为宝贵的是,作者基伦·纳拉扬还分享了自己作为人类学家和作家的经历,这也使本书成为集写作指南、传记和文学分析于一体的有趣文本,展现了一种对民族志写作生动而充满新意的探索。


贯穿全书的还有大量写作建议和练习,涵盖了故事、理论、地点、人物、声音、自我等主题。从民族志写作者到创意写作、非虚构写作者,再到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一种文本建构的实用技艺,将创造力、文学性与学术严谨完美结合。


霍华德·S.贝克尔、罗纳托·罗萨尔多、乔治·马尔库斯、詹姆斯·克利福德、露丝·贝哈等著名学者联合推荐!


入选瑞典隆德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肯特大学等高校民族志写作、民族志研究、跨文化分析等课程阅读书目。


不单单是一本指南,更是你写作过程中温柔的陪伴与明亮的激励,助你应对每一个写作者在创作时都可能经历的孤立无援、灵感缺失、不确定感、自我怀疑……


 一场极富启发性的写作探索之旅,它并非教你“就得这么办”,而是鼓励你,“不如这样试试看”。

“任何有故事要述说的人都应该拥有这本书”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基伦·纳拉扬(Kirin Narayan),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化、历史和语言学院荣休教授,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评选委员会成员,曾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教授,并获得该校杰出教学奖。她的第一本著作《说书人、圣徒与恶棍:印度教师承传授中的民间叙事》曾获美国人类学协会首届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


译者简介


淡豹,小说和随笔作者,现居北京。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序言 生活在写作之中 


1 故事与理论 

清点材料 

初步印象 

场景、概要、事件 

处境、故事、理论 

以契诃夫为民族志“缪斯” 


2 地点 

写作的现场 

不止于前往某地 

地点的氛围 

他者的看法 

景观变迁 

远景与特写 

痛苦之地 

文本交汇处 


3 人 

类型与个体 

具身的人(The Embodied Person) 

以物讲述生活 

内心传记 

非人之人 

跨越时间的想象 


4 声音 

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子? 

关键词、关键概念 

转写对话及表演 

引用和复述 

停顿、有所保留的表达、遮掩的话语 

培养独属于自己的声音 


5 自我 

叙述 

解释 

唤起 

转变 

重构 

联结 


后记 为活着而写作 

致谢 

注释 

推荐阅读与参考文献 




名家推荐




纳拉扬富有技巧性地将以下线索编织在一起:安东·契诃夫对萨哈林岛的调查及其文学和民族志产出、她精选的当代民族志作品,以及她作为人类学家和教授的个人经历……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位打算撰写民族志的人都有用。阅读它,使用它吧。你不会找到比它更好的作品。


——霍华德·S. 贝克尔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


这本书带来的宽慰在于让人意识到,在那些看似孤独的时刻,当民族志写作者努力将田野工作中那些无形的、难以衡量的,以及——有时是出于保护受访者的伦理关切而产生的——无法言说的强大存在,转化为可理解的文本时,他们并不孤单。


——迈克尔·赫兹菲尔德

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


纳拉扬从民族志写作中总结出模式,又为未来的民族志写作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范本。我渴望在课堂上教授这本书,同样渴望从中学习。


    ——利拉·阿布-卢霍德

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


《生活在写作之中》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它为培养民族志写作者提供了丰富练习,其中关于“作为民族志写作者的契诃夫”的故事则令人惊喜。


——罗纳托·罗萨尔多

纽约大学人类学荣休教授,《伊隆戈人的猎头》作者


纳拉扬的文字闪烁着契诃夫作品的所有耀眼光芒——简练、精准、大胆、渴望以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讲述它们,并且贯穿着爱、幽默,以及对于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有趣的始终不渝的好奇心。


——露丝·贝哈

密歇根大学人类学教授


民族志写作者会因这本书从孤独与折磨中得到慰藉。这本指南由最杰出的民族志写作者之一完成,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对一的写作工作坊。它迷人,有疗愈作用,也十分实用。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敏锐的读者,她曾对作者说:“我认识的很多人在继续写这一点上没有任何问题。我更想知道的大问题是,你是否清楚该怎样帮助人们把心中的各种小片段真正组合在一起?” 在安东·契诃夫(她的“缪斯”兼她痴迷的作家)的帮助下,纳拉扬做到了。


——乔治·马尔库斯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人类学教授


这是一本简短而精彩的书,探讨了成为一名民族学家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负责任地、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詹姆斯·伍德

著名英国批评家,哈佛大学文学教授


智慧、清晰、充满爱意——这本富有见地的指南将为学生、教师以及在写作过程中迷失徘徊的人提供启迪与激励。


——詹姆斯·克利福德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意识史系荣休教授


《生活在写作之中》是一本珍品。它具有洞察力且生动易读,对初学者、经验丰富的民族志学者,以及任何想要改进有关社会生活写作的人都有助益。受到自己作为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的工作的启发,纳拉扬借鉴了契诃夫的生平和他的民族志作品《萨哈林旅行记》,以及其他民族志学家的作品,提供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引人入胜且非常实用的练习和建议,使民族志写作充满生机。


——伊丽莎白·费恩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人文学科教授



 培养独属于自己的声音 


“声音”不仅指口头语言;它还意味着读者能够感知到书面文字背后存在着可交流的对象。你甚至不需要使用“我”这个字,或明确介绍自己,词语的选择、顺序和节奏本身就意味着存在一位持续的见证者、评估者。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声音”不同,有些文字会吸引注意力,让人情不自禁地向下阅读。有的作品看起来就像吞吞吐吐的咕哝、机械的复读、堆砌有声望的名字以及概念的符咒一样不吸引人。


契诃夫曾说过:“小狗不应该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应该大声叫——就按上帝给的嗓门大声叫好了。”契诃夫还鼓励另一位作家,伊万·蒲宁继续写作,无论其他人——比如莫泊桑,其小说契诃夫非常钦佩——展现出多么令人眼花缭乱的才华。(契诃夫敦促蒲宁每天都要写作,并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写作;蒲宁后来成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人。)



这种以天生的声音“大声叫”的想法可能暗示了一种信念,即作家只有一种声音;但是,话又说回来,契诃夫写了那么多信给其他作家,提出批评与支持,这肯定说明他同时相信一个人的“叫声”可以有所改善。作家塔·利·谢普金娜–库帕尔尼克——她曾与契诃夫有同一位情人,美丽的女演员莉季娅·亚沃尔斯卡娅(Lidia Iavorskaia)——回忆:“他善于满怀兴趣地、深表同情地对待别人的哪怕是最平凡的创作。”他给了她不少建议,比如“热爱自己的人物,但任何时候不要把这一点大声说出来”,以及“要避免用那些‘现成的词句’和套话”。


有时,我遇到的人——通常是女性——会告诉我她丢失了自己的声音。她会说,这并不意味着她完全不会写作。根据她的年龄,她可能已经成功地写过学期论文、报告、学位论文,甚至一两本书……但她会说,那感觉不像是她的声音。她是以一种她曾经学过的安全的方式写作,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她记不起还有其他写作方式了。她乐意完成我建议的那种练习,但她会说,把毫无保留、毫无防备的作品分享出来,她会觉得有风险。随着我们的谈话继续,我通常会了解到,很久以前,她曾写过日记、诗歌、小说。她很想用她自己的声音再次写作,展现真正的自己,但现在……这似乎有点吓人。


恐惧压扁了声音。专业训练压平了声音可能具有的色泽与范围。太多的外在要求阻碍声音流畅淌出,它埋藏在地下如此之深,你可能会忘记它的存在。那么,作为一名写作者,如何才能既忠于自己,又兼顾生活中涉及他人期望和要求的所有复杂情况呢?在接受谋生培训和应对要保住一份工作带来的持续挑战的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声音?


当我开始思考如何写关于声音的篇章时,我想知道受过专业训练的歌唱家的见解是否会有帮助。我想起了希拉·达尔(Sheila Dhar),她是一位印度斯坦古典音乐歌唱家,也是一位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写作者。我热爱她的著作《咖喱羊腿肉:来自音乐生涯的故事》(Raga’n Josh: Stories from a Musical Life)20,不仅因为它向我这样的读者介绍了印度斯坦音乐与音乐家,还因为书中她那热情而富有同情心的声音。在书的绪论部分,达尔解释了为何多年来她都会向朋友讲述和复述某些故事,因为“如果我可以分享美好的事情,那么美好的事情对我来说会变得更加美好,而可怕的事情也会更容易忍受一点”。朋友们敦促她写下这些故事,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发现“文字在我脑海中展开画面的感觉就像唱歌一样。它把我带到的那个在脑海和心中所占据的位置,恰恰也是音乐的表现手法引领我到达的那个位置”。她继续描述:

对我来说,理想的歌唱动作意味着承认并强化我自己的身份,同时以一种古老的音乐语言规定的严谨方式传达出去。这个理想并非总能实现,但当它实现时,我的音乐话语不可避免地带有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的滋味,以及我所经历过的所有情感景观的味道。我祖父胡须的触感,我儿时家中潮湿地下室的气味,我的音乐老师烹饪的香气……

这个令人回味的段落还在继续,开启了书的其余章节即将详细阐述的许多时刻。达尔将她的音乐声音和她的写作声音联系起来,提出了我认为能够发展一个人的声音的三个潜在步骤:第一,找到认识自我的方法;第二,以细心的实践加深这种认识;第三,在所选择的表现手法之内,积累知识、技能和多样性。



那么,作家该如何面对这一切?要认清自我,就需要留出时间,向内看。达尔的一位老师,喜好华丽修辞的长者普兰·纳特(Pran Nath)坚持认为,“你必须首先聆听自己的呼吸,然后聆听它所体现的自我”。当德里其他老师的学生扬帆前行,学习拉格和作曲时,长者普兰·纳特坚持主张达尔需要首先找到自己的声音,在传统的清晨练习中,只唱一个音符——shadaja或sā。她在书中原样引用了他的建议:

开始唱你的音符,用呼吸在寂静中画出一条声音线。把它想象成一支光做成的铅笔。如果它动摇了,扭曲了,丢了它,重新开始。你必须一辈子都这样做,每天都要这样做好几个小时,直到你能画出一条完美的声音线。慢慢地,这条线将在你的感知中更加立体,你会觉得它像一条有中间区域、有两侧的宽带。这个……练习会赋予你保持音调的能力,这也意味着不跑调。音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块有待探索的旋律区域。

这段话我一读再读,把那条完美的声音线想象成开放的沟通之流。只有在不断强化对自我的认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实践,才能让一条线扩展为一块“有待探索的区域”。这位印度斯坦的古典歌手对声音的孤身探索让我联想到,写作者为了让外界需求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写作时间,也会建立各种各样的写作习惯。每位写作者都有自己的练习方法,我将在本书的后记“为活着而写作”中详细阐述。对我自己而言,最有效的做法是尝试每天早上在笔记本上至少手写一页,任何主题都可以。我并不总能做到这一点,但最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与自己在一起的方式。我发现这种孤独的、内省的写作练习能帮助我整理想法、图像、感受、故事。寻找词语去描述每天内心的波澜起伏,甚至混乱的主题变奏,能帮助我更加灵活、自信地完成面向外界的写作,毕竟,向外的写作是一种面对他人的表演。


本文节选自《生活在写作之中:

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


摄影:黄杨圆

制作:蒋智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7月26-28日)和第二期(8月16-18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开设线上课程,经初步考虑,拟于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将安排10讲,每周安排两次(周六和周日),每次时长大约2小时。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第三期,线上)》,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口述历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