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论坛 | 推动高质发展 呼唤责任青年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学习型单位建设,提高青年干部素质,展示青年干部风采,今年5月,省发改委组织举办了第九届青年干部论坛。湖南理工职院着眼“建设一流教师队伍,打造发展改革精品”,积极响应省发改委号召,组织青年教师,围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主题,结合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调研分析,形成了产教融合、教育脱贫、工匠培育、乡村振兴、青年担当、文化自信、职教湘军、尊师重道等一系列热点研讨成果,并参与全委集中评审,展现了良好风貌,取得了不错成绩。即日起,我们将在“理工响应”栏目择优推出,这批成果,虽不尽如人意,甚至会有纰漏,但是好的开端,以期抛砖引玉,在全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潮。 

——校党委书记叶星成




推动高质发展 呼唤责任青年

李丽莎 陈扬芳 周娜 张洋


习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兴在责任;青年强,强在担当。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不断培养和强化青年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务之急,是推动各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新时代,青年重任在肩


当代青年风华正茂,伟大梦想恰逢其时。立足新时代,凝聚新担当,呼唤新青年。

(一) 风劲帆满看青年。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一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青年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群体,也是大有可为的中坚力量。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大任、经济转型的难任、文化传承的重任,谁来担当?毋庸置疑是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国是否具有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国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如同新鲜的血液、新生的细胞,其能力和影响往往超出预期,他们每成长一步,离实现“中国梦”就会更接近一步。二是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全面部署和战略安排,现在距离实现第一步奋斗目标还有17年时间,这段时期既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和黄金期。在这段时间里,青年将步入精力充沛、行动高效、创造力强的人生高峰期。第二步奋斗目标将实现于本世纪中叶,距今还有30多年的时间,正好是当代青年个人职业生涯的基本完成过程。可以说,当代青年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基本同步,他们是推动国家发展责无旁贷的重要力量。

(二)砥砺奋进在青年。时代潮头,尽是年轻的面孔。青年如旭日初升,又如雏凤初鸣,代表国家的未来,凝聚民族的希望。一是历史进程证明了青年可担大任。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革命战争年代,李大钊等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等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一批批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可见,青年将是“新时代”的奋进者和开拓者。二是社会变革彰显了青年可担大任。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重大转型,中国将在工业技术、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劳动力结构、人文心理等诸多方面,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但青年的身影始终站在了社会变革的前沿。“天宫一号”、“嫦娥一号”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都只有30岁,其中“嫦娥一号”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他们当年多年轻,却已堪大任!三是青年年龄和数量优势,决定了青年可担大任。《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4-35周岁,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正是这代青年人走上工作岗位并逐渐发挥自身能力的阶段。从青年群体的数量来看,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14-35周岁青年人口总数约为45亿人,占总人口的1/3。青年群体的数量及伴随其年龄增长而逐渐进入事业的黄金期,他们必将逐渐成为实现伟大梦想的生力军。

(三)中流砥柱靠青年。新时代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有其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在此历史时刻,青年必须担当时代重任。一是全球老龄化来袭,青年人必将承担经济发展所赋予的更多任务。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将以占世界15%的劳动年龄人口养活世界上20%的老年人口。在此种情况下,对青年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人身上的担子愈发重。二是青年人有着更加活跃的头脑与思想,社会的更迭变化只有由青年人来承袭才能得以继续。当今社会新旧事物不断更迭,青年人有着更好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激情,所以面对未来的挑战,青年应担大任。


二、新挑战,青年隐忧在前


当今全球发展与思想多元相伴相生,全球各种价值观碰撞不止,青年成长面临诸多挑战,青年成才存在不少隐忧:

(一)眼高手低难务实。青年应有远大的理想,没有理想就会迷失方向。有目标、渴望成功固然是好事,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是大忌。一是在求学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目标定的过于远大。比如非名校、非王牌专业不读。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常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想达成合理的目标,还是得从日积月累开始,脚踏实地、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二是在工作岗位中,不脚踏实地,好高骛远。有些青年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甚至连工作环境都没熟悉,就深感屈才、动辄辞职,令人咋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甘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有可能收获不平凡。

(二)挑肥拣瘦怕吃苦。不少青年在职业发展中存在挑肥拣瘦的现象。一是选择岗位时,挑三拣四。2017年共有795万(其中湖南35.78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以某高校的1000位青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38.78%的青年学生希望毕业后去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竟无一人选择去偏远地区支教,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不少青年在择业时,一味追求大企业、高薪水、发达地区、舒适岗位,却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二是完成工作时,拈轻怕重。部分青年不愿做普通平凡的工作,却又无过硬的本领去承担“高、精、尖”的工作。一组数据显示: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但企业中技能型岗位人才的流失率却达20%,就业者频繁更换工作岗位和单位,致使企业出现了用人难、员工稳定性低局面。这也反映了青年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事实上工作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就如习总书记所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三)安常守故少创新。古语有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时代下,青年的发展慢进也退。一是缺乏创新思维。具体表现为积极主动性不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敷衍了事,得过且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跳出圈子看问题,不能以开拓的精神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二是缺乏创新意识。不讲学习,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汲取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三是缺乏创新能力。在工作中盲从权威迷信、人云亦云,沉醉于他人经验。不能将政策与实际有效结合,照抄照搬,满足于运用简单的直线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对待出现的问题只满足或只看到一种答案。在面对和处理复杂问题和局面时,习惯于在是与非、行与否之间进行简单的抉择,导致思维不开拓,视野不开阔。


三、新使命,青年义不容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代新担当,青年人应该内外兼修、德才兼备,不负芳华、不负使命。

(一)应将报国情怀注入灵魂。报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之源。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礼记·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这种传统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以事启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引人,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朝气。二是挖掘典型,充分发挥模范人物事迹的育人价值。能够体现浓厚报国情怀的先进模范人物是最形象、最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在对先进模范人物事迹进行深度发掘时,要注重挖掘他们身上生活化、细节化的内容,使其形象更为丰满,血肉更加鲜活,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从而更加接近现实、贴近生活。三是融合家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培育青年的家国情怀,应通过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和家校联动机制,在家庭教育中弘扬优良家风并付诸生活实践,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而形成强大合力,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二)应将工匠精神融入血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建设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基层实践,培育吃苦耐劳工匠心。基层实践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会,是他们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本领的良好途径。青年应该主动到基层一线、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全方位锻炼自己,提高自身推动经济发展以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完善现代学徒制,培育精益求精工匠魂。职业院校应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企业高工、行业专家融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让名家大师、能工巧匠与学生建立师徒传承关系,通过情感交流和行为传染,传递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青年塑造为大国工匠。三是敏于求知,培育创新引领工匠人。工匠精神更为关键的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扎实的理论学习是创新的基础,青年的培育需紧跟理论前沿,清晰目标和创新指向。同时,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热情引导和启发青年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

(三)应将团队意识深入骨髓。中国历来有团队合作的思想根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团队合作的含义绝不仅仅是一帮人无组织无章法地一起干,团队意识有多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讲合作,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是团队意识建设的首要内容。只有运用合力,善于合作,才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把蛋糕做大做好。二是重自律,凡成功者无不懂得自律,它是立志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自律的青年,当遭遇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顺从自己的情绪,而是克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智慧与能力就是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积累提升的。三是多学习,进学致和,行方思远,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进而保障团队不断前行。




文 | 校团委 李丽莎

图书馆 陈扬芳 周娜 

新能源学院 张洋

编辑 | 朱菁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