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复印资料丨《历史学》2023年第4期目录和摘要

书目文献
2024-09-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复印报刊资料 人文学术 Author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摘要




增强文明起源研究的科学性 陈 淳 【作者简介】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教授。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3.1.4~10



文明史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刍议 张国刚 【作者简介】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教授。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3.1.10~17



关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 李治安 王先明 【摘 要】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沿构成与其他古老文明距离甚远的独立地理单元,其接受域外文 明营养并不十分“幸运”。我们高度崇敬先民艰难的远程中西交往,更珍视借陆、海“丝绸之路”东来的域外文 明精华及影响。夏、商、周以青铜冶造和井田制贵族家系共同体为社会经济特色。战国到中唐,国家分授或规 制土地,口赋劳役重于田税,豪强士族颇盛。中唐到清,“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和“两税法”等面世,农商并重 明显,缙绅与富民支配乡里。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改变这一屈辱地位的民族自强,共同建 构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成长。先秦贵族政治盛行,王(天子)为共主与诸侯方国藩屏四方,属于较松散的大一统。皇权官僚政治,亦即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是战国以降的基本政治制度,郡县职业官僚充任其运作工具。辛亥革 命推翻清王朝,埋葬延续两千载的皇帝专制。南京国民政府终结军阀混战,但推行独裁“党国体制”,又与现代 民主制度相去甚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全新的国体和政体制度的建设与不断完善的历史由此展 开。五千年来,无论中华民族抑或中华文明,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各兄弟民族及地域子文明的汇聚滚动, 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持续辉煌。时至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前后,各兄弟民族最终汇聚成为多元 一体、休戚与共的现代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形态的思想文化先后有百家争鸣、三教交汇、理学复兴和“五四” 新文化等四次繁荣高潮,尤其是诸子百家争鸣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关 键 词】地理环境及远程交往;社会经济演进;政治体制轨迹;民族多元融汇;思想文化四次高潮 【作者简介】李治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元史和政治制度史;王先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天津 300350)。 

【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23.1.4~17



中国文化中的“形上”与兰克史学中的“虚质” 杨天宏 【摘 要】中外传统史学均讲究依据事实材料重建历史,同时看重形而上的历史思辨。西学东渐之后中 国史家渐离传统,加之学习西学过程中部分学人对兰克的误读,只注意到兰克史学理论中被其中国传人不恰 当表述的“实证”一面,忽略了兰克的历史哲学思考,致使研究出现忽略“虚证”的偏颇。本文致力于梳理中国 传统文化中强调形而上的学术思想资源,同时发掘被严重忽略的兰克史学对史料的超越,提出历史研究须虚 实结合,但在中国史学的研究现状下,则应适当偏重形上思辨,注重“虚证”,以提高研究成果水准及研究者的 学术段位。 【关 键 词】中国文化;形而上;兰克史学;虚质 【作者简介】杨天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065)。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3.1.127~134



“自我史”初探 陈茂华 【摘 要】“自我史”这一术语来自法国著名学者诺拉发起并主编的《自我史论文集》,最初特指战后法国 7位著名历史学家以自我反思的方式书写的个人史,旨在重新发现历史学家的主体性。从目前一些英语国家 和意大利已有一定出版数量的“自我史”文本来看,“自我史”融合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历史学家亲历亲感 的个人生活史、历史学家所见所思的社会—时代变迁史,以及历史学家所选所为的个人从业史。从叙述策略 来看,一方面以作为个人的自我为主题,通过叙述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时代的互动关系,建构个人主体性的 历史;另一方面则以作为历史学家的自我为主题,通过叙述以史学为业的个人学术经历,探讨历史学家主观性 的效用。 【关 键 词】自我史;自我反思;主体性;元自传 【作者简介】陈茂华,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上海 201210)。 

【原文出处】《学术研究》(广州),2022.12.145~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方新传记史学研究”(17BSS005)的阶段性成果。



“通史家风”与章学诚的通史思想 王记录 【摘 要】要想准确理解章学诚“通史家风”的内涵,“通”和“家”这两个概念缺一不可。“通史家风”之 “通”,既有编纂学意义上的“纵通”和“会通”,也有思想层面上的“通识”和“变通”;“通史家风”之“家”,以“家 学”为中心考察史学宗旨之承变,从“家学”到“《春秋》家学”再到成一家之言的“通史家风”,建立了“通史家风” 与“《春秋》家学”之间的精神联系。章学诚还比较了“通史”“集史”“断代史”的差异,认为三者“家法”不同,宗 旨有别,将似通而非通的史著排除在通史之外。章学诚认为,“专家之学”和“别识心裁”是通史撰作的最高境 界,“别识心裁”既体现在体例上,又体现在史义上。以“通”论“家”,“家”因“通”而明源流;以“家”衡“通”,“通” 因“家”而分类例,这是章学诚通史思想的最大特点。 【关 键 词】清代;章学诚;通史家风;家学;通史 【作者简介】王记录,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河南 新乡 453007)。 

【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22.4.48~60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资治通鉴》研究”(项目编号:2022-JCZD14)阶段性成果。



今文经学是否促成了层累说?——层累说提出一百周年之际的思考 范静静 【摘 要】层累说的现代性争议衬托出其作为转型期理论的魅力。关于层累说的最初批评并不牵连今 文经学。“今文经学促成说”始于《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之后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阶段,径直向层 累说对托古改制说的借用发难。愈演愈烈的风势逐步殃及层累说的条条立论,学术史与思想史夹击下的清理 式阐释似让层累说再难摆脱今文经学的烙印。但现有解释与彼时境况的多重冲突要求重新理解二者关系。以正向叙事回归顾颉刚本身,经由历时的缕述发现层累说提出时期,顾颉刚对今文经学的态度并不像如今认 定的那般紧密,托古改制说亦未得其青睐,保持相当程度的疏离才是二者间的真实样态。这一情形有所变化 始于层累说提出之后,托古改制说、甚至刘歆造伪说均被用作丰富层累说的借力,顾颉刚也不再吝啬对今文经 学的肯定。将今文经学之于层累说的影响由推动性倒置为源头性的行为即由此发生。层累说与今文经学并 不同质,它们对何为历史事实的不同判定是分离二者的最佳说明。谈论其关系若以断裂性为前提,或许更能 呈现层累说作为现代史学命题的主体性价值。 【关 键 词】层累说;今文经学;顾颉刚;古史辨;托古改制说 【作者简介】范静静,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3.2.115~1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17ZDA196)。



在反思中成长的外国史学史学科 陈 恒 【摘 要】史学史不仅是有关历史学家、历史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的研究,而且是一种特定含义的 知识史、学术史、思想史的再现,值得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学习和研究史学史,可以养成搜集、整理和编纂 史料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历史思辨能力,更可以了解历史编纂与史学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时代的反映,进而可以 体验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外国史学史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对西方主要国家 史学史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教材也多有编撰,但对非西方国家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始文献的翻 译、整理与研究还远远满足不了学术发展的需求,相关的工具书编纂几乎是一个空白。这一切都在促使我们 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外国史学史研究深入下去。 【关 键 词】比较史学史;语境史学史;总体史学史;全球史学史 【作者简介】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京),2022.4.42~5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书目文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