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报】“万宝之争”将改变银行理财监管取向

2016-07-08 国泰君安银行团队 王剑的角度
国泰君安银行团队邱冠华    王   剑    张   宇    赵欣茹
研报导读
“万宝之争”已有半年之久,事件仍在发酵,并且已经成为了一次经典的恶意收购案例,或许会被收录于商科教材。我们团队并无意全面回顾事件,而只是从银行业相关的角度,做一些补充分析。分析的出发点是:据媒体报道,有银行理财资金为此次恶意收购提供融资,而这一切是在完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完成的。在成熟资本市场中,恶意收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毕竟是一门高风险的生意,得有合适的资金,即适当风险承受能力。显然,收购方通过横跨监管部门的多环通道设计,实现了理财资金合规地为收购提供融资。理财资金大多是低风险偏好的,而用于恶意收购,这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争议。虽然高净值客户理财资金是可以用于较高风险投资,但现有信息披露机制无法核实这一点。因此,我们预计,以此次万宝之争为契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取向可能生变,趋于更严。以下为研报正文。
事件:万宝之争继续发酵
万科复牌已多个交易日,钜盛华(宝能旗下的投资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继续动用大笔资金增持,累计持股已达25%。三日累计成交金额约240亿元,显示出收购方准备充分,备有高额资金。目前还无法判断资金来源。
媒体披露
2015年12月万宝之争刚刚发端时,财新、21世纪等媒体曾披露,某银行理财资金借助多环通道,以股权、债权等方式向钜盛华提供融资,金额达到200亿元。而后该行回应称,确实有理财资金通过券商资管计划,作为优先方,为钜盛华收购非上市股权提供融资,但并非是为二级市场收购,且所有业务均合规合法。此后,钜盛华还通过发债、股权质押贷款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金额较大。
争议风险点
可见,理财资金借通道合规地为较高风险业务融资。万宝之争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的争议点在于:(1)高风险业务却是合规的:股权收购是一种风险相对较高的业务,即使是流动性良好的二级市场股票,仍然会有一定风险,因此理财资金,仅宜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少量参与。但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程度还在加深,并且以万宝之争为代表,通过精巧的多环通道设计,实现了规避监管,且资金最终去向为实体企业(钜盛华),难再穿透下去,从而实现了理财资金在完全合规的前提下参与较高风险业务,且单笔金额较大,引起市场一定的争议。(2)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根据现行业务监管要求,高净值客户所认购的理财产品确实是允许投向较高风险业务的,但缺乏相应的权威信息披露印证,可能会导致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认识偏差,动摇信心。
理财业务影响
万宝之争所带来的业务监管上的争议,可能会对理财业务的市场信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预计监管层将以此案为借鉴,优化理财业务监管。可能的措施包括:强化穿透管理,总量或比例控制高风险投向,严控中间环节,严格高净值客户认定及产品销售管理,严格产品信息披露和买者自负等。
行业影响
短期内可能影响银行理财业务收入,但长期看有利于实现理财业务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变。维持行业“中性”评级。
请参阅我们的分析师声明和免责声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