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粒大豆,改变整个世界

闲蛋黄 伊森艾玛 2023-06-22


中国是大豆的“娘家”,在5000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就开始种植大豆了。我们都说五谷丰登:黍 粟 稻 麦 菽,其中黍、粟、稻是支撑起东亚文明的禾本科作物。这三种植物只有稻地位依然牢固,麦则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的,而菽就是今天的大豆。

中国人离不开大豆

为啥“菽”改叫“豆”了呢?原来“豆”是一种青铜器皿,经常拿来煮“菽”。


3000年前青铜时代末期,《诗经》里有这样的描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那时候的大豆资源还是野生和种植并存。作为一种野生植物,大豆一旦成熟,豆荚容易爆开,这对农业收割是不小的麻烦。所以,这一阶段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小米,也就是粟和黍,南方的农作物则是稻米。


野生的大豆种有上万种,只要你努力一下,就能找到奇奇怪怪的大豆品种。大豆家族有很多“兄弟”,就跟葫芦娃一样,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很多种,日常就分别叫他们黄大豆、青大豆和黑大豆。公元前663年,山戎南下攻击燕国,齐桓公出兵帮忙,找到非常好的豆种,就带回中原培植。


大豆营养价值高,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质,含量是鸡鸭鱼肉蛋的23倍,是牛奶的12倍;钙、镁、钾的含量是鸡鸭鱼肉蛋的810倍,是牛奶的35倍;铁、锌、硒以及维生素B族的含量都名列前茅,但大豆有两个显而易见的毛病:产量低、吃多了会胀气。


大豆亩产不高,只能广种薄收。好在大豆还有一个优势,比较抗病虫害,比较省劳动力,种了就不用管了。比较适合人口少,土地过剩的地区。春秋战国是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生产力上去了,豆子就这种作物被广泛种植。


生大豆有轻微的毒性,里面的皂苷、凝血素会刺激内脏,会产生呕吐感,必须完全煮熟才能吃。我们夏天不是喜欢吃糟毛豆吗,切记要彻底煮熟。

古代对粮食加工很简单,就是磨碎。青铜时代青铜主要用于统治者打仗和祭祀,平民主要还是用木头和石头。战国后期,铁器逐渐普及,石磨就开始多起来。汉朝初期,石磨还是有钱人家的厨房奢侈品,平民有煮豆子吃就不错了。三国时期曹植“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写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



中国是农耕国家,饮食特点是:粮食谷物搭配蔬菜构成一日三餐。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谈论美好世界,“七十可以食肉矣”,年过七十的人能吃到肉,已经是美丽新世界了。中国人向来饭菜分离,谷物粮食的“饭”是主食,搭配蔬菜的“菜”成为一日三餐。肉是特权阶级的食物,是普通百姓过年过节,餐桌上的“过客”。无法像游牧民族那样,轻易在肉食中获得优质蛋白质,中国人只能从大豆中获取优质的植物蛋白。

《淮南子》是一部西汉时期介绍天文地理养生玄学的百科全书,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喜欢广交天下异士。各路英豪也不能闲着,就集思广益写下了《淮南子》这部巨著(有点类似《吕氏春秋》)。传说刘安在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时,黄豆汁水用来培育丹苗,偶遇石膏,于是有了豆腐。东汉末年,民间制作豆腐已经有了成熟的工艺,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村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已清晰描绘了制作豆腐的泡豆、磨豆、过滤、点浆、整压等流程。豆腐因材料极其廉价,却易于人体吸收,“一出道”便成为豆制品里的老大。


豆子可以发豆芽,又分为黄豆芽与绿豆芽。豆芽可上可下,平民百姓焯水即可,如果上宴席的话,就称为“掐菜”,去头去尾,只留中间的“光杆司令”。更有甚之,将肉茸酿入其中。

豆子可以煮成豆浆,有咸甜之分,南北各异。在北京,则有衍生品豆汁儿。豆汁儿的原料不是黄豆,而是绿豆。旧时有粉坊,用绿豆做淀粉与粉条,豆汁则是其副产品。豆汁分生熟,生豆汁加热,就成了北京人爱喝的豆汁儿,味道微酸,有股发酵味,一般人第一次喝不了,喜欢的人几天不喝,却甚是想念。

凝固后的豆浆含有大量的水分,仍可食用。北方人叫豆腐脑,天津河北一带称其“老豆腐”,江南人叫豆腐花,川人叫豆花。叫法各异,但都是各地早点摊上的“扛把子”。不吃一碗豆花,你让成都、重庆人如何安心开始工作?

文火熬煮豆浆,挑起表面的薄膜,晾干之后就是腐竹,没有晾干就是豆腐皮,有的地方叫“油皮”。油皮又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菜品,比如“油炸响铃”,甚至包括上海人爱吃的素鸭。

再进一步加工,就成了传说中的豆腐。豆腐亦分南北两派,河北山东一带传统上使用盐卤或卤水点豆腐,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镁(这种物质是北方盐场的产物)。湖北、江西、陕西,江浙在内大多数地方通常用石膏粉(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钙)。


豆腐干燥后制成豆腐干,熏制之后成为熏豆腐,冷冻之后变成冻豆腐,油炸之后得到豆腐泡,发酵之后成为腐乳与毛豆腐。豆腐的蛋白质分子,如同牛奶中的蛋白质分子一样,经发酵被降解成游离态的氨基酸分子,“无论你虐我千百遍”,依然可以尝到大豆的鲜味。


中国各地都有非常好吃的豆腐,淮南八公山甚至能烹饪出30余种豆腐,做成400余种菜肴,拼成好吃又好看的“豆腐宴”。这叫什么,“一方水土,养一方豆腐”。


大豆还是油料作物。不过,豆油不是均匀分布在大豆里,而是分散成很多微米级的小油滴(花生含油率40%,菜籽含油率30%,大豆含油率18%),这些油滴表面覆盖着一层非常坚固的卵磷脂,就算把大豆磨碎也不会破坏。汉朝人就会了磨豆腐,宋朝人才学会如何榨豆油。明末《天工开物》记载,黄豆每石得油九斤,出油率低于5%。古人榨出的毛豆油没经过炼制,时间长了,会和生豆子一样,有股腥臭味,所以古代有钱人是不吃豆油的。豆油主要用于点灯照明、干性涂料等,只有少部分穷人用来炸东西吃。

豆饼就是大豆榨油后的残渣。作为肥料,豆饼最早见于元朝史料。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农业开发和人口增长,肥料需求急剧上升。作为优质的氮肥,豆饼和草木灰钾肥、骨头磷肥混合后,可以制成中国传统的复合肥料:粪丹。

大豆的故事蛋哥还没说完,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酱。首当其冲的是酱油。酱油是亚洲人味觉的起点,在烹饪中,增味、提色、生香,不可或缺。北方以黄豆酿造,称之为酱油;南方则以鱼腌制,成了“鱼露”。酱油是黄豆的植物蛋白发酵而成的,鱼露是鱼的动物蛋白发酵而成的,都是中国人就地取材的智慧。

除此之外还有豆豉。豆豉以四川永川豆豉最有名;四川郫县豆瓣用的是蚕豆;豆瓣乃“川菜之魂”,没有豆瓣就没有川菜。北方则是豆酱,黄豆发酵而成,对于北京人热衷的炸酱面而言,没有干黄酱,没有甜面酱,那炸酱面还有什么滋味,不吃也罢!

大豆改变世界

《战国策》中有记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汉朝早期,豆子还是绝对的主粮。因为石磨用的少,去皮的小麦粒要像大米一样煮熟才能吃,叫麦仁饭。豆子只要煮透,口感就能松软细腻,再怎么也比麦饭的口感强不少。

一旦有了石磨,把麦子变成面粉,就不同了。这种口感好,吃了不胀,不易中毒的食品立刻打败了大豆。到了唐朝,小麦已上升到“探花”的位置。南方吃稻米,北方吃粟和麦。面食统一称为饼。常见的有烧饼、汤饼、蒸饼,烧饼和蒸饼好理解,汤饼就是现在的面条。中原人口越来越多,亩产低的大豆,地位逐渐边缘化,只和其他作物轮作,用来调整一下土地的肥力。

1860年后,清朝彻底开放了东北的开垦,允许外国商船运大豆,东北大豆开始以指数曲线增长。到了1900年,东北大豆贸易规模已经达到4000万银元/年,而大豆种植区域也从辽河出海口附近扩张到整个辽河流域。

在甲午战争之前,大豆一直出口日本(日本人口增长非常快,但土壤缺乏氮元素,急需豆饼做肥料)和东南亚。从1890年到1900年,中国大豆产量占了全世界87%左右,是东北的大豆出口为中国守住了货币外流最后的防线。不过从北洋舰队沉没那天开始,中国大豆也开始了流亡之旅。

1908年,三次垂帘听政,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慈禧太后去世。在她去世的前一天,还带走了光绪皇帝。也是在这一年,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将中国大豆运往了欧洲。当时的埃及、印度、北美等国的棉、麻榨油作物欠产,英国榨油工业出现原材料恐慌。英国人发现豆油可以替代棉籽油、亚麻籽油、胡麻籽油,惊喜连连。从英国开始,中国大豆在欧洲迅速扩散,并于1910年流传到美国。

甲午战争之后,大豆不只用于榨油,在工业化工中,大豆是卵磷脂和硬脂酸的主要来源。前者在工业、医药、造纸、制革中广泛使用,后者是矿石浮选剂和肥皂蜡烛的必要物质,大豆加工制成的氧化豆油能够替代机械润滑油,大豆与酒精混合可以制造人造橡胶、液体燃料、印刷油墨等。

1908年,中国大豆的出口额是100万吨,到193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540万吨,翻了五倍。大豆的迅速增长,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仅1908年一年,大连就增加了14家油坊。由于日本控制了大连和大连向北的南满铁路,大连取代营口成了大豆的主要出口港口。大连的油商不断增长,铸就了大连“中国油坊之都”的称号。

1910-1930年,中国大豆以豆饼形式作为肥料出口到日本,豆油作为工业润滑剂出口到欧洲,其中德国的需求量最大。不过德国和英法不同,除了工业用豆油,还拿豆油作人造黄油;拿豆浆替代牛奶。

1930年大萧条后,德国开始用更廉价的鲸油作为人造黄油的原料,东北大豆对欧洲的出口逐渐下降。同时,日本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氮肥体系,不再需要豆饼,所以1930年之后东北大豆出口大幅下降——到1945年基本完全停止。

靠着大豆的出口,奉系军阀了中国军阀中日子过得最滋润的。尽管在各路军阀中战斗力最差,但奉系军阀靠着大豆出口换回来的真金白银,日子依然过得挺滋润。既然统治东北的前提是大豆,而大豆需要铁路运输,那么张大帅就尝试着修一条自己能控制的铁路支线,就是奉海铁路,从沈阳到现在的梅河口。同时对日本人修铁路的要求开始推脱。把日本人逼急了,就搞了个皇姑屯事件。

少帅主政东北时期,引入美国资本,增加了一条与南满铁路并行的南北干线,并且公开宣称葫芦岛港是东北主要港口,以后要在这里卖大豆。到了1931年,心怀不满的日本人决定趁张学良入关支持蒋介石打中原大战之际,控制东北全部的大豆,中国抗日战争就这样,从日本人抢大豆产地开始。1935年,红军的文艺干部给东北军写了一首著名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歌词说“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大豆就是当时东北,乃至中国重要的农产品。

中国大豆跨出国门,先从东北亚开始。在公元前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在宋朝时传入中亚和印尼,在大航海时代前夕传入东南亚各国和尼泊尔、印度,1740年,法国巴黎的Jardin植物园才种植上大豆。

1765年,曾受雇佣于东印度公司的水手沙缪尔·布朗(Samuel Bowen)途径伦敦,将大豆带回美国乔治亚州的萨凡纳,后来他甚至想出了如何制作酱油。不过此后的近两百年间,美国一直有大豆种植,都是把它当作奇花异草来种植。

1898年,美国科学家开始来华考察和采集野生大豆。1906年,美国农业部再次派出人来华,从我国东北营口寄回一大批优良的大豆品种,在此后的两年多内,采集了50个品种。

美国西进运动开垦了大量的土地,但老美对土地消耗得太厉害。轮番种植作物,完全不给土地休息的时间,又不懂得如何施肥,以致土地肥力严重流失。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哈瑞姆·金,专门来到中国,一是考察土地,二是考察肥料。学细中国大豆和其他作物轮作或间、混、套种,以豆促粮的宝贵经验。

1925年~1927年,美国学者多赛特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了1500多份大豆材料。1929年~1931年,多赛特和莫尔斯,又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了622份大豆材料。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外敌入侵,没人意识到大豆是一种宝贵的植物资源,许多农民在没有任何警惕之下,就把栽种技术教给了他们。莫尔斯在考察报告中详细记录中国大豆生产情况、栽培技术以及加工豆油、豆饼方法和出口情况,还附有100多帧照片。


在莫尔斯的推动下,美国政府看见了大豆的价值。之后,美国人又从日本、朝鲜半岛采集了4000多份大豆材料,培育出了适合本土的高出油率、高蛋白,抗旱抗虫的大豆品种(世界上90%以上的野生大豆资源分布在中国。可现在美国作物基因库中保存的大豆资源已达20000多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大豆资源大国)。

1941年,美日宣战。为截断美国的粮食进口,日本下令禁止本土和中国东北向美国出售大豆。为保证大豆的稳定供应,美国政府对本国农民发放种植补贴,只要种植大豆,就可以领取钞票,除此之外还有宣传册,上面写着:“记住,种植大豆就是在帮助美国摧毁敌人”!

在经济收益和国家利益面前,美国农民纷纷拔掉玉米作物,转产大豆。到1943年,美国的大豆产量就已经占了全世界的60%,大豆的美国时代正式开启!

大豆的前途命运

虽然在海外推广大豆很顺利,但新中国一开始并没有积极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五十年间,玉米的亩产增加4倍,而大豆的亩产只增加了两倍。东北各省优先种玉米,压缩大豆的面积。从绝对种植面积来看,200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只有建国初期的三分之一(中国土地有限,无法全部满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需求。是选吃饭,还是选吃油?)。

基因决定了大多数中国成年人消化奶制品的能力不行。牛奶里含有乳糖,下图是乳糖消化能力的全球地图,亚洲黄种人吸收乳糖是比较差的。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差很多,人均牛奶消费却是中国的两倍。中国人想吸收优质蛋白质,要么靠大豆,要么靠吃肉。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说,吃肉和吃豆油都是一致的,因为中国进口大豆,榨油只是一部分需求,还要利用榨油剩下的豆粕做饲料。大豆植物蛋白含量那么高,都留在豆粕里了,猪和鸡吃了长肉最快。肉需求量如果只增不能减的话,未来豆粕的需求量还会上升。如果中国进口菜籽或者棕榈榨油,这部分饲料还需另外购买,所以还是进口大豆划算。


吃饭,吃肉,吃油,对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鼓励农民种植大豆、加大对大豆种植的补贴、推进改良大豆品种等,应该是我们接下来要做得事情了。能否重拾中国大豆昔日的辉煌呢?看来还是要科技助力才行!

往期文章:

泰国为何迟迟不肯开凿克拉运河,原来内有乾坤

大疆创新,不得不刮目相看的中国高科技公司

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为什么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

恩尼格码机神器与太平洋海战的转折点

连总理和国歌都已选好的西澳大利亚,为什么总想闹独立?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打仗、赋税与福利

中国肥料进化史,从年年进口到出口创汇的世纪跨越

韩国烧酒的那些事儿

一个台积电,半部芯片史

最可爱的人与最可怕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