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治在地·前沿阵地】VOL.20“央强地弱”政府信任格局的社会学分析…

2017-03-24 法治在地 法治在地

【法治在地】

浙江大学地方治理与法治发展研究中心公众号

围绕中国的地方治理与法治发展相互关联这一主题,以观察、分析、研究、比较、评估中国地方与基层依法治理水平和能力为抓手,推动中国地方法治发展。


前沿阵地

2017年3月24日

VOL.20


金自宁:地方立法行政许可设定权之法律解释:基于鲁潍案的分析

《中国法学》2017年第1期


【内容提要】:我国地方立法行政许可设立权相关条文之解释存在不同见解,鲁潍案裁判要点及其引发的相关讨论,即围绕地方立法行政许可设立权之法律解释问题展开。但是,对该案及相关法条的已有讨论,无论是“领域说”与“事项说”之争,还是“积极抵触”与“消极抵触”之辩,均未就地方立法行政许可设立权提供融贯的解释。应当引入体系视角重述与上位法相抵触,承认地方立法在上位法所确定的框架秩序下享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并由此超越“领域说”与“事项说”之争,从宪法-组织法-行政许可法三个层次、授权与限制两个方面整体把握我国地方立法行政许可设定权之规范体系。将这种体系解释应用于鲁潍案,显示它可提供一种比该案原判更为全面的解释框架。


王雄:地方人大代表的选择性回应偏好及其原因——以M市人大为例

《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


【内容提要】:地方人大代表表现出选择性回应偏好。在结构回应方面,地方人大将新兴阶层精英吸纳为人大代表,使代表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然而,这种政治吸纳更偏好社会精英阶层而非社会弱势阶层。在问责回应方面,选民可以通过代表述职评议、罢免等方式问责代表,代表也可以通过发起质询和询问对政府进行问责,但无论是选民问责,还是代表问责,其问责回应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利益回应方面,市级人大代表偏好回应集团利益,经济落后地区的代表偏好回应选区利益,都市中心区的代表偏好回应集团利益。法团主义代表制、兼职代表制和人大实际政治地位不高是导致地方人大代表进行选择性回应的主要原因。完善地方人大代表的回应机制可以从完善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机制、强化地方人大的问责机制和加强人大代表与选区的联系机制等三个方面着力推进。


罗家德 帅满 杨鲲昊:“央强地弱”政府信任格局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汶川震后三期追踪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内容提要】:个体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资本对高层与基层政府信任落差有显著影响。将汶川震后30个村庄数据纳入模型,发现拜年网规模、乡以上干部网规模、本村人信任对高层和基层政府信任落差有显著负向作用。建构个体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有利于使不同层级政府信任趋于平衡:合作性好的个体和社区有较多渠道解决自身的民生问题,在对接政府和各界资源时,能够显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与政府的交流互动,从而增进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缩小高层和基层政府信任落差。


熊烨:我国地方政府间政策转移:过程、危机与化解策略——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分析

《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3期


【内容提要】:利用布瓦索(Boisot)信息空间理论的概念工具,构建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间政策转移的“过程—危机链—策略集”分析框架,把我国地方政府间政策转移的过程描述为编码、抽象、扩散三维数据场中的政策知识的生产、扩散、利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审视、解决问题、抽象、扩散、吸收、影响六个具体步骤。在政策知识的生产阶段存在低编码、低抽象、高扩散下的“熵增”危机,在扩散阶段存在信息损耗危机,在政策知识的利用阶段存在吸收转化不足下的转移政策知识适用性危机。化解政策转移危机避免政策转移失败需要确定政策知识管理的战略地位,搭建地方政府交流平台,培育共享文化,拓展传播的渠道,提高地方政府学习能力。


近期回顾

【法治在地·前沿阵地】VOL.19张弛有别:上级控制力、下级自主性和农村基层政令执行…

【法治在地·前沿阵地】VOL.18“互联网+”的规制结构;我国区域法治绩效评估体系建构运行的特征、困境和出路…

【法治在地·前沿阵地】VOL.17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多重社会网络;大气污染府际间合作治理联盟的达成与稳定…


【法治在地·前沿阵地】

这里有法治·地方最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动态

以地方法制实践视角,呈现中国法治的最新学术成果

前沿阵地,打响地方法制研究新理念


法治在地

评论 ▏新闻  ▏前沿阵地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编辑:赵义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