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国课本010:《蓝印花布》

2017-04-10 张贤俊 撕蛋

民国课本010:《蓝印花布》

文:张贤俊 朗读者:魏玲燕


故乡,很抽象的词。

我常用这样一幅画面来代替故乡意象:小轩边,一个面色红润的少妇端然而坐,一定要穿着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做的小褂。

是。

那是故乡的蓝印花布。


也不知道你见过没有——


针眼很粗的布,纯棉的,轻轻抚上去,有摩挲历史般细腻又厚实的质感。

象牙的乳白和傍晚天空最后深沉的蓝一起嬉戏,缠绵地激起一朵又一朵或是清婉或是娇媚亦或是淘气的碎花图案。

往往是一个韵押到底,也不跟你罗嗦,反正它们就这样安静又霸气地铺满了布面。

一种宁静朴素的繁华。


从前,制作蓝印花布是极烦琐的。

先要挑选质厚光洁的好布料,再用白色小线将布一小簇一小簇按一个花式扎成小结,调好淳厚的蓝色或白色的色料,浸染。色浅的,染上一两回就够了;色重的,三回四回只怕还不够,样子不行的,再配一厂一次色料进行重染,最后——终于——扯掉小线头,将布在阴凉通风处凉干。

这个过程也不尽详备,好象还细分为扎染、挑染、浸染几种印染法子。当然,现在的蓝印花布除了极少数保持地方风味的仍用传统工艺一丝不苟地制作,绝大部分已开始了机械化生产制作。虽少了些色彩渐变的层次感,但却实现了新工艺的批量生产——如今的蓝印花布早已不仅仅只是穿在了女人的身上,它已玲珑变身为折扇、太阳帽、手机套、发夹装饰布、挂件……


小时侯,家里的小卧房与客厅是相连的。

母亲很聪明,买了一大块厚实的蓝印花布隔在两房之间。

一块布,隔出两个世界。在客厅看,蓝白的布在洁白的吊灯下有种清韵难言的明快之境;从小卧房打量,橘黄的灯辉下那片蓝白之境竞有河畔人家的宁和之意,不禁温暖涟涟,睡意缱绻而来……


仔细端详蓝印花布,人的心很容易就能沉淀下来,微微泛起温暖春日下的细碎涟漪。


曾经有一个教我音乐的年轻女教师,很轻易就能把蓝印花布穿出味道。她将黑黑的发披散开,梳到右肩一侧,点缀着一小块碎花布,上课的时候多半笑着,声音柔和清脆。粗厚的蓝印花布裹着,完全看不出她纤细的腰身,可是这样才隐约美丽。

尤其是她俯身教我们竖笛指法时,隐隐透出的蓝印花布淡香叫人有说不出的安逸感。


那是清甜的年轻的生活味道,独属于蓝印花布的。

它经得起体察,经得起品味,似朴雅的小花静静开在寻常人家寻常生活的裙裾下,暗香悠悠。


只是可惜,现在爱穿蓝印花布的人不多了,而那种古朴雅洁的韵致也渐渐被人们沉淀到心底,很少再被提起。


蓝印花布渐渐成为了记忆。




编后语:


《民国课本》,是我思考很久才决定做的新栏目。


说是民国,其实不限于民国大家的文字,也不局限于民国那些人那些事,而是希望保留我们原本应该珍视的传统、情感,以及,理所应当重拾的人文情怀。因此,《民国课本》是我聚集了很多国学大家、文化人士一起为大众推荐好文字的平台。


我喜欢蓝印花布,甚至蓝印花布的颜色,几乎就是民国的颜色。


蓝印花布的制作,复杂也简单,复杂的是过程,简单的是出品的脉络,蓝印花布体现了,我们是如何认知生活的,在那些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我们始终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忱与期盼。


所以,在蓝印花布里,我们看到了人,也看到了事。在本文中,物有了人的气息濡染会生发出灵性。而蓝印花布是故乡的记忆,是母亲的勤朴,是对青涩爱慕的怀念。


有1300年历史的印染,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往大了说,蓝印花布,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往小了说,蓝印花布,是故乡和家人,存在的证据。


我是小日,希望你喜欢《民国课本》这个新栏目。


往期回顾

民国课本001:《素朴》

民国课本002:《再见,少年》

民国课本003:《盛大》

民国课本004:《又是一年春草绿》

民国课本005:《路畔的蔷薇》

民国课本006:《匆匆》

民国课本007:《我的心愿》

民国课本008:《青衣》

民国课本009:《活着本来单纯》



如您所见,全世界有趣的妞和有钱的爷

基本都关注了本号


“我爱来自全世界的你”


当你可以跟一个人不说话,分享片刻寂静,且不会觉得尴尬,那一刻你就会明白,你遇到了对的人。《低俗小说》


珍视你的每一次阅读,犒赏你的高级味蕾

期许你在午夜梦及所爱,天亮之前有所待


点“阅读原文”,更多美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